转型加速:风光储电站规模化发展的资产管理破局之道

随着中国能源转型的加速推进,风光储电站建设迎来爆发式增长。2025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全国风光储存量电站规模逼近1500GW。面对如此庞大的资产体量,在电力市场化交易深化、补贴退坡、设备多样、地域分散、运维人员短缺等多重挑战下,如何实现安全、高效、稳定运行与收益最大化?萨纳斯智维提出以“数字管理×精细运维×运营增值”为核心的破局之道,为行业指明方向

规模之困:资产管理面临的核心挑战

规模化发展在带来清洁能源增量的同时,也深刻改变了资产管理格局:


  • 运营压力剧增:电力市场化交易对出力预测精度、快速响应能力及交易策略提出极高要求;补贴取消后,电站收益压力显著增大。

  • 管理复杂度飙升:电站业主结构多元,资产管理目标各异;设备类型繁多、地域分布广泛,传统“人盯人”模式难以为继。

  • 效率与成本瓶颈:大规模集中式电站普遍面临体量大、人员效率低、故障修复慢、管理难量化;分布式电站则存在“孤儿电站”多、人员需求分散、故障响应慢、管理颗粒度不足等问题。


破局之道:数字赋能与模式升级的双轮驱动

面对挑战,只有分类型进行系统性解决,通过数字化与运维模式重构,才能实现资产管理质的飞跃。


集中式电站:针对风光储大基地等大型集中式电站,智能替代与体系管理,迈向“少人化、智能化、可复制”。


  • “变手段” - 体系化管理筑基: 构建以制度为框架、流程为纽带、技术为支撑、成本为约束的标准化运维体系(SOP),通过移动工单、智能调度提升效率。

  • “智运维” - 智能技术替代高危低效: 广泛应用AI监控、无人机巡检、机器人作业,替代大量重复性、高危性工作。

  • “优人员” - 集约化与精益化重塑团队: 打造“少数高技能专家+智能系统+本地化多能工+远程支持+专业外包服务”的高效团队;通过区域中心、共享团队实现人力效率最大化。核心目标直指降本增效、安全合规、数据驱动、模式可复制


分布式电站:针对点多面广的分布式电站,精监控与快响应,实现集中管控与价值深挖。


  • “精监控” - 洞悉毫末: 建立集中监控平台,实现组串级细粒监测、精准定位、对标分析,直观反映电站状态,解决“看不见、管不细”难题。

  • “快响应” - 分秒必争: 构建“事前预防(AI预警)-事中处置(根因分析、最优方案)-事后提升(经验库闭环)”三位一体应急体系,将传统小时级响应压缩至分钟级

  • “合电站” - 区域协同增效: 以集中式电站为区域核心,与周边分布式电站共享人力、设备及运维资源,实现灵活调度优化,降低重复投入,提升整体资源利用率和区域能源可靠性。

  • “价值挖掘” - 拓展收益边界: 超越基础发电收益,深度挖掘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绿证、碳交易、售电及资产打包等多元化价值。



新标准:构建智能化、可持续的运维生态

规模化电站的资产管理破局,最终指向运维管理新标准的建立——构建全流程、智能化的管理体系,实现安全、高效、智能、可持续运营的目标:


  • 透明化运营:通过“发电透明、管理透明、运行透明”的智能运维数字管理模型,利用大数据积累与分析(历史数据、实时数据、多维度对比分析),实现“以数据引导运维”。

  • 全生命周期价值共创:融合传统运维经验与现代技术(AI、IoT、大数据),推动电站资产保值增值,构建涵盖“安全风险管理”、“智能交易模型”的运维收益保障体系。

  • 新型服务商定位:未来的运维管理公司应是“以智能化平台为神经中枢,以多能融合技术为筋骨,以集约化运营降本增效,以严苛安全和可靠交付为底线,以全生命周期价值共创为目标”的能源资产服务商,扮演好“技术合伙人、效率引擎人、风险守护者、价值共创者”的多重角色。



结语

存量大规模风光储电站的资产管理,是中国新能源产业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的关键战场。萨纳斯智维提出的“数字管理×精细运维×运营增值”破局之道,勾勒出以数据驱动、全透明运营、全生命周期价值共创为核心的时代运维管理新标准。唯有拥抱数字化变革,重构运维模式,深挖资产价值,方能在新能源规模化的浪潮中,确保每一度绿色电力安全、高效地转化为可持续的能源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