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改二三事:一线的工作小记

伴随着越来越多的新能源电站进入运维中期,技改提升的需求日渐增多。与众多大而全的技改方案相比,本篇要分享的故事显得格外简单——没有挥斥方遒高屋建瓴,只有一线技改工作的点滴碎片。这些来自萨纳斯一线的真实故事,背后才更是专业性的有力体现。

*以下内容均根据萨纳斯技改组王组长口述整理*

碎片1:



我记得当时是临近春节,那年气候很反常,雪下个没完,甚至还下过冰雹。当时我们已经和业主沟通过好,在春节后气候好些的时候统一做一次全站大检和技改。但没想到进入腊月,厂区的通讯就反复中断,直流系统充电模块也反复坏。


出于安全考虑,也为了尽可能保发电,团队在腊月二十九进入到现场做了查看,采取了应急措施,先行恢复了一个电源模块。天气预报未来几天都会持续暴风雪,我们判断可能会有其他一些设备会受到暴风雪影响因为电涌或者过压损坏,就提前采购了多套配套的直流充电模块和接触器。


果然不出所料,春节期间又有几个设备发生了故障。雪停之后,我和同事们就立马进入现场,对这些故障进行了彻底消缺,保障发电系统顺利过渡到适合开展综合技改的时间节点。





 

碎片2: 



和业主碰技改方案的时候,我们提出过集装箱温度过高的问题,会影响设备寿命,希望能一次性处理完处理好,但业主考虑电站比较大,设备比较多,统一加装空调成本有些太高了,所以最后商定的方案是多加装几个风扇,加速空气流通,也能起到降温效果。


一开始我们团队是按照定好的方案实施的,但还没完全实施完,有同事就发现了问题,就是有些前脚刚装完风扇的集装箱,后脚看温度监控,还是出现了60℃以上的高温,运行环境确实有改善,但效果太差了。我们团队私下也分析了下原因,除了负载高,很有可能是最初设计就不合理,对散热需求预估不足,热源的散热通道不合理。


过后我们把这些信息整理汇总了一下,说明了哪些集装箱只靠加强通风可能不够,需要加装工业空调,把改造的方案再报给了业主。业主也很认可我们的观点,团队后续也对个别集装箱加装了空调,保护内部设备的运行寿命。





 

碎片3: 



不是讲同行的坏话哈,但这个项目我们刚接手就发现台账做的很乱,导致团队不得不花很多时间对电站情况做个摸排,想根据摸排情况统一技改提升一下。通过摸排工作,还有和业主的交流,我们发现项目的1、5、6号这几个箱变的温控故障率格外高,而且这部分的台账记录有缺失的情况。


后来我和团队就一起分析,其他箱变的温控也是统一批次同一品牌,问题不在设备质量上。检查发现箱变分接头抽取电压都达到了260V左右,控制回路设备过压损坏,导致220V系统的箱变测控,箱变温控器反复损坏。因为这个问题很细微,觉得设备坏了换一个就行了,毕竟成本也不是很高。但如果这是一开始安装就留下的问题,后面的运维团队不细致的话,很可能不会留意。


过后,我们也和业主通报了这一情况,在更换了温控仪以后,团队也对这几个箱变的分接开关做了调整,也顺带检查了其他箱变的情况,彻底解决了设备总是烧坏的问题。






无论多“高大全”的技改方案,从纸面上落实到现实中,就是这样的细碎:更换了多少设备,加固了多少支架,清洁了多少灰尘,调整了多少装置。这些工作的背后,是技术人员、专业团队的辛勤劳动。同样的,很多的改造与提升的需要,并会在制定方案的时候被发现,都依赖技改团队敏锐感知和丰富经验。这才是萨纳斯专业、敬业技改服务,真正的价值。